一、单选题
1.提出“囊括大典,网罗众家,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的方法方针的教育家是()
A.蔡元培 B.黄炎培 C.陈鹤琴 D.陶行知
2.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根据()的不同而划分的。
A.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B.学生的学习要求
C.课程的任务 D.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
3.决定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行为,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()
A.人格 B.性格 C.气质 D.倾向性
4.李老师每次上新课前,都会预设问题激发兴趣,并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,这符合桑代克学习定律中的()
A.练习律 B.泛化律 C.准备律 D.效果律
5.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列出例题演算,并在例题基础上推导出相应公式,这种教学板书类型属于()
A.板书 B.板演 C.板画 D.板展
二、判断题
1.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快的地区,教育发展应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。()
2.要解决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,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,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,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,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。()
3.儿童刚开始学写字的时候,容易把“清”和“请”这样的形近字弄混。其原因是这时期的儿童缺乏观察的精确性。()
4.社会惰化是没有办法消除的。()
5.教学目标的表述中,学习结果的行为指出了学生成绩的最低标准。 ()
答案解析
一、单选题
1.A【解析】蔡元培认为,“大学者,‘囊括大典,网罗众家’之学府也”。他明确声明,在学术上“循思想自由原则,取兼容并包主义”,这是他改革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。
2.D【解析】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来划分,可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。
3.A【解析】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、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,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,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,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。
4.C【解析】准备律是反应者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。一切反应是由个人的内部状况和外部情境共同决定的。因此,学习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,而是一种活动。学习者必须有某种需要,这体现为兴趣和欲望。学习者应有良好的心理准备,包括对该情境起反应所必不可少的素养和能力的准备。因此,李老师在上新课前预设问题激发兴趣,并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,就是要让学生在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活动。这种做法符合桑代克学习定律中的准备律。
5.B【解析】中小学常用的板书,一般包括板书、板演、板画三种形式。板书是指教师写在黑板上的文字,它是各学科的教学经常用到的一种板书形式。板演是教师在黑板上推导公式、演算例题、书写方程式等,是自然科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板书形式。板画是教师在黑板上描画的各种图形、符号、表格等,它是地理、美术、生物、数学、物理、化学等学科常用的一种板书形式。题干中教师在黑板上演算例题、推导公式,这种板书类型属于板演。
二、判断题
1.×【解析】在人口增长速度快的地区,教育发展应以扩大规模、满足数量需求为战略重点;而在人口增长速度较为平缓且经济发展有保障的地区,教育发展则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战略重点。
2.√【解析】要解决我国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,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,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,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,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,强调师生合作、生生合作。故题干说法正确。
3.√【解析】小学生观察缺乏精确性。例如,在刚学写字时常常是多一点、少一横,对于“已”“巳”和“析”“折”等字形相近的字经常混淆不清。
4.√【解析】社会惰化无法消除,但是可以有效地减少。
5.×【解析】教学目标的表述中,学习程度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,它指出了学生成绩的最低标准,与“好到什么程度”“精确到什么程度”“完整性如何”等问题有关。